上世紀末以來,我國開啟了傳統師範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型,這次轉型最大的成就是通過綜合性大學介入教師教育以及師範院校綜合化變革實現了學術品質的全面提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即教師教育整體弱化成為高素質教師培養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高水平非師範院校教師教育參與度不夠高;二是部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輻射面不夠廣;三是地方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引領力不夠強;四是地方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堅守性不足。

《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由黨中央出台的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如上所述,師範院校綜合化過程中出現的教師教育整體弱化現象已經成為高素質教師培養所面臨的最大困境。而努力構建並遵循以師範院校為主體、以師範大學為主導、以地方師範學院為主力、以教師培養為主業的「四主」模式,充分發揮師範院校強師興國主體作用,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加快教師教育振興步伐。

一是以師範院校為主體,優化教師教育結構體系。按照結構合理、主體突出、功能明晰的思路優化教師教育結構體系。國家不僅應該出台政策,嚴格控制師範類院校在形式上更名脫帽;更需要通過大幅提升經費撥付、強化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

二是以師範大學為主導,引領教師教育整體提升。以辦學質量與特色、區域均衡發展、教育人口總量等因素為依據,按照一省一校原則遴選一流師範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師範專業建設高校。比照「雙一流」建設高校政策標準,以部省共建為原則,按比例配置資源建設其他入圍高校,使之成為「區域特色、中國一流」的一流師範大學建設高校或一流師範專業建設高校,充分發揮其在國內教師教育中的標杆引領作用。

三是以師範學院為主力,夯實教師教育發展根基。地方師範學院興、教師教育則興;地方師範學院強、則教師教育強。基於此,教育行政部門不僅要嚴控地方師範學院脫帽更名,更要引導與鼓勵其對教師教育內涵上的堅守與秉持;省級財政應當肩負起促進地方師範學院發展的主要責任,加大對其經費投入與政策支持的力度;進一步明晰地方師範學院在鄉鎮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教師培養中的責任與使命。

四是以教師培養為主業,助推教師教育特色彰顯。政府部門應該通過發展規劃、政策調控、資源傾斜等方式引導師範院校加大師範類專業和師範生培養的比例,確保教師培養主業地位;通過提前批次錄取和入校後二次選拔等方式吸引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青年選擇就讀師範院校和師範類專業;在地方師範大學,尤其是在地方師範學院中實施師範生公費教育制度;儘快全面啟動實施師範院校和師範類專業認證,確保教師培養有特色和高質量。

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舉辦教師教育不僅可以增加優質教師教育的供給量,還可能通過引入外部競爭,形成鯰魚效應,以增進整個師範教育體系的辦學活力。進入新時代,高水平非師範院校亟待以「三個轉向」為抓手,有效化解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研究院面臨的困境,切實提高教師教育參與度。

在人才培養上,實現從以學術型人才為主到聚焦中小學教師培養的轉向。目前,我國高水平非師範院校教育學院主要以為高校教育學科或者管理崗位培養輸送高層次學術型人才為追求,而對中小學教師培養動力不足。為此,國家應該採取切實措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地位,使之成為讓社會羨慕的職業。

在科學研究上,實現從以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為主到聚焦基礎教育理論的轉向。我國高水平非師範院校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研究院大多從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發展而來,學院建制後,基本採取沿襲、強化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以贏得話語權的戰略,而對基礎教育普遍缺乏研究旨趣。為此,參與教師教育的高水平大學應該採取切實措施圍繞教師教育學、教育領導與管理、學校課程與教學、學生髮展與心理、職業技術教育等研究領域或學科方向,凝練隊伍、打造團隊。

在服務面向上,實現從以高教戰略決策服務為主到聚焦教師教育實踐的轉向。長期以來,高水平非師範院校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要以高教決策或院校戰略為服務主旨。為了切實提升參與效果,高水平非師範院校要努力構建以高素質複合型師範生培養、創新型教育家培育、高質量教師教育學科建設以及教師教育的全方位問診把脈等為主要形式的服務體系,以實現服務面向上的教師教育實踐轉向。

(作者系河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載《光明日報》,有刪節)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30日第2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來源:http://www.sohu.com/a/229960845_24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