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照护思维——“所谓陪伴,不是有人看着就好”


转变照护思维——“所谓陪伴,不是有人看着就好”

1960 年代,台湾正处于经济即将起飞的时期,当时 65 岁以上的所谓高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2.47 % ;而西欧许多已开发国家,却已经在面对人口高龄化的问题,当时的英国 65 岁以上人口为 11.72%。


台湾呢?2018 年 3 月超过 65 岁的人口占人口比的 14%,而且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20%;英国于 1970 年代正式进入高龄社会,但在将近 50 年后的今天,也还在这个阶段。英国虽然早早就成为高龄化国家,但因为人口和移民政策因应得宜,相较于高龄化和少子化夹击的台湾,人口转变来的又急又快,英国是缓步迈向超高龄国家之列。


在高龄化的历程中,英国政府、社会和人民,比台湾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调整,从错误中学习并进行改进。这些经验和过程或许不尽然完全美好,但却是最真实的实证体验,胜过任何的教科书案例和假设,而这些经验也成了英国在高龄化过程中,贡献给世人最具价值的回馈与内容。


当台湾面对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因应方式还围绕着传统的照顾思维,认为照顾就是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照顾就是把对方保护得好好的,认为长者需要是更多的人手和更多的照顾,认为长照 2.0 是面对高龄社会的唯一解决方案。


英国用半世纪的高龄化历程告诉我们:上述做法终将失败。


英国的高龄化历程较长,的确让他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再加上出生率不若台湾这么低,他们对于高龄化社会比较可以用平和而自然的方式去面对,而不像台湾总是处于一种"急救式"的状态——只想要赶快找到解决方法然后止血包扎。



他们已经见识到高龄者不是一个群体,而是各自有各自的需求和特质的一群人,不管是健康的、亚健康的、有慢性病、体弱的、失能者、失智者,或是有忧郁者… 不会只用"变老"、"变弱"来一言以蔽之;而且不管他们是处于什么状态和层面,都不是看 aging(老化),而是专注在 living(生活),而且是 living well(好好生活)。



这个看法的出发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在设计提供给长者所需的服务时,就不会一味地专注在"治疗"生理及身体症状,而更从他们的社会需求出发,建立连结。


living well(好好生活),很重要的就是建立连结。近年来欧美国家非常强调孤独对于个人健康的危害,有研究显示:孤独对健康的影响,甚至超过一天抽15根香烟。因此英国特别设立孤独部长(Ministry of Loneliness),希望透过政策制定和各种方式来减少长辈的孤独感,增加社会连结。"


e622dfc73fa9fcf1b433e57e04bcc5af


英国最大的长者服务组织Age UK的座右铭:就是 Love Later Life(热爱晚年生活),因此与其强调照护服务,他们更强调如何"提升幸福感",并以此做为其“个人化整合照护服务(Personalized Integrated care)”的核心价值和目标。


Age UK的计划推动多年取得多项实证,其经验充分显示:者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医疗、药物,而是"幸福感",这来自于用心陪伴、更多的社会参与和连结、更多机会帮助他找到生命意义,燃起"想要为自己而活"之想望的照护伙伴;这类照护伙伴不是高学历的各式医疗专业人员,而是懂得同理的个人独立工作者和充满热情、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人。


63c54e3f8b62f0d67f12284750691d7a

产官学研全力投入,创新的失智照护与研究列为国家要务


面对席卷全球的失智海啸,当我们还在担心这个病没有药医,担心着这个病有多难对付而陷在悲情和恐惧中,只想一味用药物来作为主要介入手段,英国早已步入不同阶段。


2013 年时任总理的卡麦隆发表"挑战失智症宣言"(Prime Ministers Challenge on Dementia),强调 2020 年之前,英国要用大量的资源和全新的角度来支持失智相关研究、建立服务支持体系并建构友善环境,使其成为全球第一。


而日前宣布投入一亿美元协助进行失智研究的全球首富比尔盖兹,也把大笔研究经费给了英国的Alzheimers Research UK。


而各式各样新的失智照护可能和不同方式的创新,也因为这样的政策和经费支持而开始浮现,例如Dementia Adventure为失智者及其照护者设计专属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旅游行程——



强调除了药物,原来大自然、艺术、音乐是更佳的药物;用创新的思维和作法,为失智者创造方式连结彼此,亲近自然同时探索生命的喜悦,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为人的尊严。在旅程中透过行为的同理,让失智者和家属得到真正的喘息,并建立起失智友善社区。



828f367a63ca57d5a53391bea55b6671

设计志工银行的最佳借镜Give & Take


用艺术来取代照护——“Meet Me at Albany”


当我们谈到照护,都还停留在技术和手段:怎么翻身、拍背,包尿布;英国在面对高龄者时,看到的不只是他们的医疗需求,更多是他们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为了打击孤独,他们强调透过各种服务为长者建立连结,唯有建立社会连结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这就是"Meet Me at Albany"的由来,这项由 Lewisham 市委员会和艺术中心及组织,3 方协力,为社区长者创造,学习其透过艺术实践,丰富活跃、衰弱、或孤独长者的生活和连结。


abaafa3b4e529726b1d4dd0741e63ae7

迈向高龄化,照顾思维亟待翻转,汲取先行者的经验是要务


面对高龄,我们一方面想着自己老了一定不要被照顾,一方面又用最传统的思维和方式,照顾着我们身边的长辈;也许怕他们跌倒或受伤,我们剥夺了他们出门社交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安心,或是尽孝道,我们聘请 20 多万的外劳大军,为我们的家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却也因此导致长者失能的状况更严重、幼儿变得无能…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我们的照顾思维早已跟不上时代。


现在的长者就是未来的我们,谁喜欢一直被限制?谁愿意只是一直按着别人的方式而活?我们说长者没有想法,他们就是喜欢被用这种方式照顾,所以我们来替他们决定就好。这是真的吗?还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理解过他们的想法?


照护思维早已翻转。所谓陪伴,不是有人看着就好;所谓照顾,不是保护着他,让他什么都不做… 要做到赋能与赋权,我们一定要把对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和有能力做的人,台湾长者的卧床率和失能比例这么高,到底是谁造成的?


大部分人面对老年总是惴惴不安,因为觉得老年的情况,包括变弱、卧床、生病等种种情境似乎无法避免。借用奥地利心理学家 Viktor Frankl 的名言:"当你不能决定未来时,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面对整个社会的高龄化,面对自己或亲人的晚年生活,会呈现怎么样的面貌,端看你我是否愿意放弃既定的思维和想像,重新看待老年的可能,并积极做出不同的选择。


444f09f314a3ae975b620f2ccfd45955


面对高龄社会带来的种种机会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社福组织或卫生单位的事,更不是企业的事,而是你我的事,因为我们都会老,这件事情无法避免,但未必一定要灰暗与悲情。


从"老化"到"好好生活",要从现有的体系中,重新建构出新的价值和方法以因应这样的思维转变,英国经验也许可以让我们少走一点弯路,为正在为高龄社会找出新方向的我们,提供前瞻思维与借镜。



本文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31036502&ver=985&signature=1v2NoAWFeptkFQ3M31iy6wf4lFhoNe*IkDc-fo5Kotrl1wj22h4zPucleCu78Q6axa-YgX0oOZLs7-3xm9fXHE99u1vJ1SbMQ3ulf-61SUnc3os0oK0XCrXDmMwa1gzr&new=1